在睢宁县,知县钱某是一位清正廉洁、心怀仁德之人。这一日,县衙大堂外传来一阵喧闹之声。钱知县升堂后,见堂下跪着一老一少,老的衣衫褴褛、满面风霜,少的是个豆蔻年华的姑娘,面有泪痕,眼神中满是惊恐。
原来,这老者是姑娘的父亲,因家境贫寒,又逢灾年,家中已无米下锅。无奈之下,他听信了邻村一个媒婆的花言巧语,想将女儿卖给一户富人家为妾,换些钱财度日。可那富户并非良善之辈,给的价钱极低,还百般刁难。老者一气之下,不愿卖女,却又无法退回已收的定金,那富户便将他们告上县衙。
钱知县听后,心中满是怜悯。他深知民间疾苦,也明白这对父女是被生活所迫。他看向那富户,目光中满是威严,说道:“你以如此低廉之价强买民女,本就不仁不义,如今还敢来县衙告状,是欺本官不知吗?”富户吓得瑟瑟发抖,却还狡辩说这是公平交易。
钱知县怒拍惊堂木,大声呵斥:“公平?你趁人之危,算什么公平!”他当即判定老者无需退还定金,且那富户不得再纠缠这对父女。父女俩千恩万谢,老者更是老泪纵横,说道:“知县大人,您真是青天大老爷啊!”
此事过后,钱知县并未放在心上,依旧每日勤勉地处理县衙事务。然而,他的这一善举却在冥冥中种下了善因。
一日夜晚,钱知县处理完公务,疲惫地睡去。在梦中,他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地方。四周雾气弥漫,隐隐有灯火闪烁。他向前走去,只见一座宏伟的宫殿出现在眼前,宫殿上写着“阴间地府”四个大字。
钱知县心中一惊,却见一位身着黑袍、头戴王冠的大王坐在殿中。大王目光如炬,看着钱知县说道:“钱知县,你在阳间的善举,本王都已知晓。你拒绝接受那卖女之钱,展现出了仁义之心,实乃可贵。”钱知县忙躬身说道:“大王谬赞,下官只是做了自己认为该做的事。”
大王微微一笑,站起身来,说道:“你的善举不应被埋没。本王决定为你增寿,让你能在阳间继续行善。”钱知县又惊又喜,忙跪地谢恩。大王挥了挥手,周围的景象渐渐模糊。
钱知县从梦中醒来,心中久久不能平静。他深知这是上天对他的眷顾,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行善的决心。从那以后,他更加关心百姓的疾苦,无论是修缮堤坝以防水患,还是开仓放粮救济灾民,他都亲力亲为。睢宁县在他的治理下,百姓的生活逐渐好转,而钱知县的善名也在民间越传越广,成为人们口中的传奇。
——
钱知县自从得梦之后,越发觉得自己肩负着重大使命。他每日早起处理政务,事无巨细,皆用心对待。无论是解决邻里纠纷,还是规划农田水利,他都以百姓利益为先。
一日,有消息传来,县城周边的几个村庄遭遇了罕见的蝗灾。大片的庄稼被蝗虫啃食,村民们陷入了绝望。钱知县听闻后,立刻带着县衙的师爷和几个差役前往受灾村庄查看。
当他们来到村庄时,眼前的景象让人心痛。原本郁郁葱葱的庄稼地如今一片荒芜,蝗虫在空中飞舞,遮天蔽日。村民们围在知县大人身边,哭诉着他们的不幸。一位老者拉着钱知县的衣角,声音颤抖地说:“大人啊,这可让我们怎么活啊,庄稼没了,我们就要饿死了。”
钱知县眉头紧锁,他深知如果不尽快解决蝗灾问题,后果不堪设想。他一边安抚村民的情绪,一边召集村里的长者和有经验的农夫商议对策。有人提出用火烧蝗虫,可这方法容易引发火灾,殃及周边尚未受灾的庄稼;也有人说用锣鼓驱赶,但蝗虫数量太多,此方法收效甚微。
钱知县沉思片刻后,决定从邻县调集大量的鸡和鸭。他认为鸡鸭可以捕食蝗虫,而且不会对庄稼造成二次破坏。于是,他立刻派人去安排此事,同时组织村民在庄稼地周围挖掘沟渠,防止蝗虫蔓延到其他地方。
在等待鸡鸭到来的日子里,钱知县一直留在受灾村庄,和村民们一起对抗蝗灾。他亲自参与挖掘沟渠,手上磨出了水泡也毫不在意。村民们看到知县大人如此尽心尽力,深受感动,纷纷振作起来,积极配合。
几天后,大批的鸡鸭被运到了村庄。钱知县指挥村民将它们放入庄稼地。这些鸡鸭一见到蝗虫,便欢快地捕食起来。在鸡鸭的帮助下,蝗虫的数量逐渐减少,受灾的范围也得到了控制。经过数周的努力,蝗灾终于被成功遏制。
村庄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,村民们对钱知县感激涕零。他们自发地来到县衙,送上自家的粮食和蔬菜,以表谢意。钱知县却一一拒绝,他对村民们说:“这是本官应该做的,保护百姓是我的职责。”
这次蝗灾的解决,让钱知县的善名在睢宁县内外传扬开来。其他地方的官员听闻后,也纷纷效仿他的方法来应对蝗灾。而钱知县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愈发崇高,成为了人们心中真正的父母官。他的善举如同阳光一般,照耀着睢宁县的每一个角落,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希望和生机。
书本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