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在固化的炮兵阵地面前,正面用舰炮对攻是下下之策。想当初甲午海战后,中国北洋水师残部依托炮台还击,日军海军攻击威海炮台仍然是费了很多功夫,最后还是通过海军陆战队迂回从陆地背后上了岸才最终落败。
所以摆在日本海军面前有两条路,一条就是伺机攻进岛内,用近战的办法夺取中国的岸炮阵地;另一个办法就是放弃进攻,而选择从庙岛群岛向渤海湾进发。
不过从海洋岛所在的长岛群岛的守势状况看,中国军队没有理由在更重要的庙岛群岛不类似这样布置,因为那里西接山东半岛、东眺辽东半岛、北面就是京津都市圈,是布防的重中之重。
事情又绕了回来,日军舰队司令部的目光重又盯上了海洋岛。根据以前的记载,唯一可以进入岛内的水道坐落在西边,这么窄的水道,别说庞大的日本舰队进不来,就是中国已经小得可怜的驱逐舰也显得臃肿,估计也只有在涨潮之后,“汉口”级炮舰能在引导下堪堪进入吧?
湾内倒是底深水碧,是舰艇和渔船的避风良港,中国海军的小型运输舰可以方便地来去。要想打进这里,轻便小巧的鱼|雷艇是良策,但又面临着一种不利局面:要想进入港口,必须要攻占一个要地关门嘴。
所谓关门嘴,其实就是港口南侧的一根5米多高的石柱。它挺立在浪花丛中,宛如褐色的巨兔蹲在水道口,监护着每一艘船只的过往,抵御着每一次浪潮的冲击,大有铁门一关,万夫莫开之势,被当地渔民称之为关门嘴。关门嘴外的北侧是北套,南侧是马蹄沟和南洋,都是避风的好锚地。
这些地方好是好,却都在人民军岸炮的射击范围内。只要在山顶上架上一门炮,几乎没有人敢于冒着船毁人亡的风险硬闯。因为即使冲过炮网,还有一个海军陆战旅严阵以待,那可是中国海军最能拿出手的精锐部队!
日军尝试着组织一次攻击。因为没想到还会有登岛之战,以及根本想不到会有用到小军舰的时候。他们从各个驱逐舰上取下舢板,载着一些士兵,在猛烈的舰炮掩护下向关门嘴进发。为此,日军舰队不惜倾泄了数十吨的弹药,意图一举压制对方火力。
可是新一轮攻击也只起到了碎石机的作用,海洋岛山顶和山腰的石头被炸碎许多,无形中让后来岛内建筑道理减少了许多麻烦,对岸防炮兵的伤害极有限,只有几位官兵被弹开的石块和石屑打中了。暴露无意义,李德标命令火力隐蔽,以麻痹敌方。
而负责夺岛的日本小型“舰队”还以为岛上受到重创,因此放心地向海洋岛驶去。
半渡而击,历来是屡试不爽的妙招,在海战上也如此。在日军的登陆舰队全数进入岸炮的射击范围后,李德标开心地说:“不用急着打,让他们再近点,这样我们不但瞄得准,还能给予其重创!”
经过多年的锻炼,他已经成为优异的炮术专家,行事也更稳重。有整整一个陆战旅在岛上,他底气十足。即使岸炮放过了,日军也无能上岛,这是可以肯定的。
小艇再怎么快,也绝对快不过大炮。等到日军小艇群深入海洋岛周边再开打,炮兵可以打得更久点,搞不好能让他们全部歼灭呢!敢情,他打得是全歼的主意!
不过他真的有这个实力:重炮营不说,光是陆战旅自配的炮兵营在对付小艇上都大有用武之地。这个年代还没有水陆两栖坦克等重武器,海洋岛也不适合大型登陆舰使用,轻步兵对上重装的海军陆战队,那是寻死。
所以很快地,乘着小艇的日军被虐得满地找牙是自然而然的了。在炮弹的间隙中,无数小艇在奋力挣扎,或在弹片中横飞,或被因爆炸而引起的海浪掀翻。那种有力无处使的感觉,身在局外的人是无法体会的。
中国炮兵或一组进行排炮封锁、或单炮进行点射、或连发以增加射击密度,小小的舢板成为中国炮兵练兵的最好活靶子。有几艘见势不妙想折回,但来时容易去时难,十海里的路程,对它们要几十分钟,对中国炮兵只是一个抬升炮口的动作而已。
谷口尚真大将愤怒得无以复加,强大的帝国海军损兵折将如此,竟然拿支那人的一处小岛无可奈何,传扬出去,那些泥腿子陆军恐怕终于为近来的失利找到借口了吧?----我们陆军是打了败仗,你们海军花了那么多钱,不也是对更加孱弱的支那海军一筹莫展吗?
对此,山本五十六电请:“司令官阁下,海洋岛非我巨舰所合适之交战场所。支那炮位都建在山石间,有山峦和岩石掩映,打垮之殊为不易。我愿以舰载航空兵之力对其进行空中打击,这样,他们的正面防线对我的空中突击没有用处。”
书本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