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该如何使用朱子安这个特殊人物,石迪文已有计划,但他事务繁忙,也没多少时间能亲自过问朱子安的事,所以具体的执行也只能交给手下人去实施。
这次安排朱子安随使团出行,一方面要求石成武观其言行,检验朱子安是否可用,待回来之后再安排工作他;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在借此锻炼石成武,让他学习该如何考验和任用前朝的上层人物。
当然了,就算朱子安不堪大用,但冲着他的身份背景,石迪文肯定还是会给他安排一个光鲜的职位,比如分配去设在舟山的东海书院当个名誉副院长,开一门经史子集专业课,今后在文化圈子里当个吹鼓手写写八股文,对公众而言也算是个良好的范本。
但如果朱子安有心上进,又愿意效忠海汉,那么像他这种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,在海汉的官僚体系中将会大有可为。前朝皇室子弟能凭本事在新朝谋个像样的一官半职,今后也必然是一段佳话。
石成武的成长阶段避过了海汉起步时的艰难岁月,正是大明与海汉强弱地位对调的时期,在他的认知中,大明虽然疆域广阔,但国力远逊海汉,大而不强,面对内忧外患全无解决之法。海汉对其取而代之,也是顺势而为,于天下苍生有利。
海汉取代大明的过程相对比较和平,最终双方是通过谈判而非一场灭国之战解决了权力交接问题,所以他并不认为大明是海汉的敌人,对身为皇室子弟的朱子安也没什么成见。既然任用朱子安对海汉有好处,那他也很乐意执行父亲的指令,借着这次的任务考验一下朱子安的成色。
石成武提到投笔从戎,这也并非是在调侃朱子安。早年海汉军中招募的兵员多是来自为求生路的移民,这些人虽然忠诚度不差,但往往出身贫寒,受教育程度低,因此个人能力提升的空间也很有限。当兵多年还看不懂军事地图的人一抓一大把,军中很多对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的技术岗位都是长期空缺。所以就算有战功在身,但如果军事素质不过硬,也很难被提拔为高级军官。
缺乏高素质的军官,自然也难有高素质的军队,海汉军痛定思痛,一方面开办军事学院,安排军官们进修培训,提升军事知识和指挥技能;另一方面也开始设法招募有文化基础的兵员,培养成军中严重短缺的技术兵种,如作战参谋、领航员、通信兵、炮兵观瞄手、军医、军械匠人等等。
石成武知道朱子安受过良好教育,为人也还算机灵,如果愿意进入军中发展,今后多半会有比较好的前途。不过朱子安是否会选择这条路,那还得看他自己的意愿如何。
朱子安隐隐听出石成武话里的味道,连忙躬身感谢石成武的指点。他倒也不排斥从军的可能,毕竟海汉军号称天下无敌,在这样一支常胜军里当差,想来升迁也会比较容易。但自己容易晕船,要是被分到东海舰队当个水兵,今后就得长年累月在海上漂泊,那对他而言可真是生不如死。
朱子安想及此节,就打住了向石成武表态的念头。要是来海汉当海军,那还不如留在山东当个闲散地主,起码不用在海上吃苦。
这时有人来请示石成武军务,朱子安便很识趣地主动回避一边。虽然石成武留他在这里观摩学习,但他并非军中编制,还是得注意忌讳。
朱子安既不懂航海,也不懂军事,石成武一走,就没人给他介绍这里的情况了。站在这里看别人忙得热火朝天,又不能随便上前搭话,不免有些落寞。
书本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