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书本网>玄幻小说>夏江湖> 第77章 取而代之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77章 取而代之(1 / 2)

自从姒葵纳媚喜入宫以来,宫廷之中每晚都沉浸在曼舞轻歌、繁华绚烂的氛围之中,犹如繁星点缀的长河,流淌着无尽的欢愉和梦幻。而这一切的绮丽背后,姒葵对国事政务的关注与料理却日渐疏离,他的世界仿佛只剩下了后宫这片纸醉金迷的天地。

媚喜的魅力如同春雨润物般渗透进了姒葵的心田,他对她的宠爱犹如江水涨潮,一日千里。媚喜的一颦一笑,一言一行,都牵动着姒葵的心弦,无论是她梦寐以求的事物,还是随口提及的喜好,姒葵皆视为金科玉律,无论何时何地,都会全力以赴去实现。

就在不久之前的一个黄昏,媚喜以成汤侯对夏朝的忠诚之心为由,向姒葵提议释放成汤侯返回商丘。姒葵听闻此言,没有丝毫犹豫,他深信媚喜的判断,亦是对成汤侯品格的信任。次日清晨,命令即刻传达,成汤侯得以离开囚禁之地夏台,重返故土商丘。

自此以后,姒葵更是整日陪伴在媚喜身边,他们在夜色中的宫殿里,与那些妙曼婀娜的宫娥嫔妃们一同沉浸在这奢华浮华的世界中,歌舞升平,极尽享乐之能事,似乎已将朝堂风云抛诸脑后,只愿在这红墙之内,编织一场永不醒来的绮梦。

“哎呀~看来这个昏聩的君王已然陷入无法自拔的深渊,竟然如此轻易地放走成汤,毫无预警,实乃令人扼腕痛惜之举。”赵梁愤慨不已,一边说着,一边用力将手中的茶杯狠狠掷在案几上,瓷片四溅,茶香瞬间弥漫在空气中,带着一股淡淡的哀愁与无奈。

面对赵梁的激愤,凤鸣沙嘴角勾起一抹狡黠的笑意,悠悠然地说:“老哥,难道就没想过自己取而代之,坐上那九五之尊的位置?”

赵梁听闻此言,眼中闪过一丝精光,眉梢微微挑起,显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他慢条斯理地反问:“老弟这话可是有深意啊,不妨细细道来。”

凤鸣沙眼见赵梁上钩,便娓娓道来:“那个舞姬媚喜,看似柔弱无力,实则是商丘为解救成汤布下的一颗关键棋子。现如今,成汤已然安然脱困,而媚喜仍旧留在大王身边,只怕是继续扮演着传递商丘情报的角色。尤其是经历了这次死里逃生,成汤回到商丘之后,倘若大王还想再次将其召回斟鄩,恐怕已是难上加难。可见,成汤图谋取代夏王朝的意图昭然若揭。只不过,以其目前的实力而言,还略显力不从心。然而,若是等到商丘势力逐渐壮大,最终颠覆我夏王朝,那才是真正的灾难。因此,依我看,老哥您何不趁现在自身实力雄厚,捷足先登,先行一步,把握住改朝换代的大势,登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,岂不比日后被动挨打更有主动权,更为明智?”

“其实,此事我虽有所思量,却碍于孤掌难鸣,一人之力终究难以撼动乾坤。”赵梁脸上掠过一丝沉重,言语间透露出内心的挣扎与顾虑,他故意放缓了语速,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关乎家国天下的宏大秘密。

“老哥,您太谦虚了!”凤鸣沙爽朗一笑,继而神情庄重起来,“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,我们绝非独行者。您看,我凤鸣沙和背后的蚩尤堂,始终愿意成为您披荆斩棘、开疆拓土的左膀右臂。只要老哥您需要,我凤鸣沙甘愿献上全部力量,乃至生命,誓死效忠,为您铺设通向帝王宝座的道路。”话音未落,凤鸣沙便毫不犹豫地单膝跪地,目光坚定,充满决然与忠诚。

赵梁目睹此景,心头涌上阵阵喜悦,他知道,自己先前布下的苦肉计已然奏效,而这股强大的江湖势力即将为己所用,心中的激动与欣慰难以言表。他连忙伸手扶起凤鸣沙,面上挂着真诚的笑容,话语中满溢出感激与期待:“老弟你不必如此多礼,快快请起!你的诚意与决心,我赵梁铭记在心。既然有了你和蚩尤堂的支持,那接下来,你有何良策助我达成大业呢?”

凤鸣沙目光炯炯,言语间流露出战略家的深思熟虑与决断:“其次,我们必须着眼于当下最为紧迫的威胁——轩辕阁。遥想二十年前,你我携手并肩,带领大理司与蚩尤堂共同攻打桥山,硬生生逼死了当时的阁主风玄清,那次战役不仅令轩辕阁的实力倒退五十年,更是导致其内外两阁分裂,从此轩辕阁陷入了长久的衰败。然而,岁月流转,二十年后的今天,昔日稚嫩的少主已经长大成人,并凭借卓越才智和坚韧意志,逐渐将轩辕阁从废墟中重建起来。若任其发展,轩辕阁无疑将再度崛起,甚至超越以往的鼎盛时期,那时我们将面临的,将会是一个更为强大而可怕的敌人。

因此,兄长,我们的下一步棋至关重要,必须倾尽全力,将轩辕阁这个隐患连根拔起,扫清一切可能阻挡我们前行的障碍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确保在争霸的道路上畅通无阻,稳步迈向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巅峰。”

“果真如此,一旦我们顺利铲除了这两个主要障碍,老哥你便有了足够的资本和契机,着手准备摆脱夏朝的束缚,寻觅一块坚实的基石,建立属于自己的基业。”凤鸣沙语气坚定,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,“设想彼时,你我联袂,加上商丘的力量,三方将在华夏大地之上构建起一幅微妙而稳固的局势,恰似一只雕琢精细的三角酒杯,各据一角,相互制约,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。即使我们未能完全击败当前的对手,至少也能在乱世之中割据一方,傲视群雄,奠定未来逐鹿中原的基础。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书本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