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书本网>都市小说>从透视开始暴富> 第155章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55章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(2 / 2)

斗茶特别需要技巧,水流顺通,水量适度,落水点准确,搅拂得当,才能生出好看的浮沫,并且要做到“着盏无水痕”。

如果出现茶水游离,粘附盏壁的现象,或者汤花散褪,形成水痕,茶就斗输了。

林文硕:“斗茶我怎么会不知道,一斗汤色,汤色纯白的赢,二斗水痕,水痕出现晚的赢。”

“如果汤与盏相接的地方露出水痕那就输了。

王景行翻了个白眼:“你既然知道斗茶要验水痕,那当然是黑色茶盏最能凸显白色水痕了,黑釉瓷中最有名气的就是建盏了。”

黑釉瓷的制作历史很悠久,但一直不被国人所喜爱,直到因斗茶的兴起而走向兴盛,才把黑釉瓷的生产工艺和影响地位推向了历史高峰。

建盏可以说是为茶而生,几乎都是口大底小,形如漏斗,俗称“斗笠碗”,口沿、腹部和底足的变化,具体可以分为束口、敞口、撇口和敛口四大类。

束口盏为建窑独创器型,舒展匀停,典雅大方,方便点茶,是建盏中最为经典的器型,目前收藏的珍品建盏多数都是深腹束口盏。

林文硕问道:“古代这里交通不发达,为什么反而是这里的建盏最有名。”

王景行:“建窑黑瓷采用当地特有的原矿土,含铁量很高,胎骨厚实坚硬,俗称铁胎。”

“建盏胎体厚重,胎内蕴含细小气孔,除了利于茶汤保温外,还可以吸附钙镁粒子,减少水的硬度,激发茶香,使茶变得柔软甘醇,适合斗茶的需求。”

王景行继续说道:“建盏按釉面纹理可以分为兔毫、油滴及鹧鸪斑、乌金、曜变等斑纹,泛发出蓝色、银色、金色等效果。”

“所以建盏在光照或者装进茶水后,反射出不同的光芒,非常的炫彩,有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的说法,非常绚丽,等你见到就明白为什么建盏珍贵了。”

林文硕问道:“那哪种纹理最好?”

王景行:“兔毫盏花纹细密如兔毛,鹧鸪盏圆润晶莹像鹧鸪羽毛上白点,这两种都是建盏中的珍品。”

“宋徽宗在《大观茶论》中写道:盏色贵青黑,玉毫条达者上;兔毫连盏烹云液,能解红颜入醉乡。”

“你也是读中文的,宋代文人墨客的名句中有不少都是称颂这两种建盏的,‘兔毫紫瓯新’‘忽惊午盏兔毫斑’‘建安瓷盌鹧鸪斑’‘松风鸣雷兔毫霜’‘鹧鸪斑中吸春露’等等,不要说你都没读过啊。”

林文硕恍然大悟:“你这么一说,我想起来了,杨万里有一首送别诗中写道过:鹧鸪碗面云萦字,兔毫瓯心雪作泓。”

“当时书上解释说是黑瓷、饮茶器,我也没有深究,原来指的就是这个建盏啊。”

王景行说道:“兔毫盏和鹧鸪盏还不是建盏中最珍贵的,最珍贵的是曜变盏。”

“曜变盏内散布着浓淡不一、大小不等的琉璃色斑点,光照之下,可以发生曜变,折射出晕状光斑,似真似幻,极其惊艳。”

“不过曜变盏的制造工艺非常复杂,而且曜变是偶然出现,非人力可为,据说在宋朝时要烧制几十万只建盏才能得到一两只曜变盏,成品极为罕见。”

林文硕问道:“既然建盏这么厉害,怎么现在提的人不多啊?”

王景行解释道:“元明时期,茶叶由团改散,斗茶、点茶的风气慢慢消退,青白瓷器逐渐代替了黑釉瓷器。”

“建盏在经历了宋朝的繁华之后,也开始慢慢走向衰落,明代工艺就已经失传了。”

林文硕:“既然明代就失传了,现在怎么又有建盏出现?工艺复原了吗?”

王景行:“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建盏烧制技艺被复原,开始重新烧制,随着技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,仿宋兔毫盏、鹧鸪斑盏、油滴盏先后出炉,建盏才又慢慢活跃起来。”

近几年建盏市场越来越火,甚至作为国礼被赠予外国贵宾,精品建盏在古玩店还是有销路的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书本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