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次李恪的募工令之所以要包孩子读书,就是因为李恪打算彻底废除举荐制度了,大唐的官员,以后要全部走科举路线。而且,李世民对科举的重视,也让关中百姓对送孩子读书的兴趣大增。
最大的问题来了,学校和老师呢?
现在好了,只要你去应募雇工,官府解决你孩子读书的问题。
李恪只要三万青壮,报名的人数却超过了十万!
如何挑选人李恪交给了户部和工部,优先挑选有妻子儿女的。三万人是第一步,他们去打下基础,而且李恪敢打赌,这三万人尝到了河套的好处后,是不会再回关中的。
毕竟,历朝历代强制移民实边,偷偷跑回原地的百姓可是一点都不少。
如果不是有路引这个制度,信不信你昨天移民实边,今天移民的百姓都能给你跑光。
除了移民河套外,山西陕北也是移民的重点对象。
山西人口多点的,就是晋东南,晋北人口荒凉的可以。同样的,陕北人口也是荒凉的可以。
至于人口为什么这么荒凉,五胡十六国加南北朝,看看这两地打了多少仗就清楚了。要不然,为什么北齐靠着一个河北就能力压北周,根源就是北周当时手里的几块地,就没有算很好的。
而且,陕北和晋北,都是资源富饶的地方。
这两个地方,都有大量煤矿。要知道,长乐公主李丽质的蜂窝煤产业只是小打小闹,也就供应了长安八分之一的燃料需求。李恪看着关中许多光秃秃的山心头一片悲凉,再不推广煤炭的话,这关中的环境恶化下去……
除此以外,还有延安的石油。
至于铁铜等矿产,还在勘探中,应该是有的。
户部很快就遴选出了三万青壮,连同他们的妻子儿女都打包了一起往河套送。河套那边,李恪给了柴哲威一个屯垦处置使的临时职官的名头,从三品下。
柴哲威也算是运气好,本来被柴令武谋反案给牵连,结果人在朔方没待多久,李恪就入主长安了。对于这个表兄,李恪还是比较了解的,有点本事,但对比姑父柴绍那是差远了。
不过,当个屯垦官员用,还是挺合格的。
为了让关中百姓多赚钱,适应新的赋税制度,李恪又给工部下达了任务,那就是重修郑国渠!
郑国渠到了大唐的手里,其实已经是荒废了。
李恪要重修郑国渠,既是看重郑国渠的灌溉作用,还和此时的关中气候有关。
这个时候的关中,降水量还是不错的,八水绕长安,渭、泾、沣、涝、潏、滈、浐、灞八条河流的水量都还不错。重修郑国渠,不仅是恢复它的灌溉功能,李恪想试试,看能不能开发一下这条水利工程的水运功能。
毕竟,水运的优势对比陆路来说是真的大。
而且,新的赋税制度并不看重实物,更看重的是铜钱。重修郑国渠,需要招募大量关中百姓,也是给百姓们一个来钱的路子。
除了郑国渠外,李恪还想大修关中到玉门关的官道。将这条路修得又好又宽的话,不仅利好丝绸之路,大唐也能在玉门关屯驻更多的兵马,能够对漠北、新疆、青海三地都起到支援作用,还能减少陆路运输的损耗。
不过,这个工程得等郑国渠完工后再来。毕竟,杨广当年同时开工几个大工程的教训是什么,李恪还是记得的。
再说了,有钱也不能任性花。
书本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