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尔顿珠对蒙古的处境可是了如指掌。
1921年,外蒙古在E国的支持和鼓动之下,取得了“革命”的成功。
在政治制度上也理所当然的选择与E国保持高度的一致。
E国本想有一个忠实的小弟跟着他打江山,可事与愿违。
自从外蒙古“革命”成功开始,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,外蒙古政坛就出现了激烈的讨论,一些民族觉醒人士和先进人士,对该走上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和如何发展经济制度产生了不同的意见,并且有严重的分歧。
1932年,E国就不乐意了。
我能扶持你闹革命,也能革了你的命。
为使外蒙古不偏离原本的政治轨道,E国和共产国际不断对其内政进行干预。这样强加干预的后果,就是造成了外蒙古更加尖锐的政治斗争。
哪里有压迫,哪里就有反抗,外蒙古也是如此。
在积累的大量的不满之后,外蒙古的牧民爆发多场起义。
因为E国的革命之所以成功,是因为日积月累的红色土壤,而外蒙古属于“大跃进”。
相当于给一个原始人一台笔记本电脑,他能用得惯嘛?他只能嫌弃这个笔记本砸核桃还没石头好使?
那既然如此,你强迫我使用笔记本电脑,那我的石头就没用了,就来砸你的脑袋。
如此恶劣的局势,让E国、共产国际和蒙古人民革命党意识到:
在当时所执行的基础政策不适应外蒙古社会现状。
1934年9月,蒙古人民革命党召开九大,把新政方针作为党的总路线,实行政治多元主义,同时发展市场经济。在一段时间内,新的政治政策为外蒙古带来短暂曙光,E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外蒙古内政干涉。
本来欢欣鼓舞、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的外蒙古人民开始准备迎接新生活的时候,国际局势再度发生剧烈的变化。
随着苏联与日本领土矛盾不断加深,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,斯大林对外蒙古内政干涉,再次影响该地区的政治走向。
当时外蒙古领导层选择的政治走向跟E国的路线完全相悖。
斯大林就派工作组好言相劝,劝他们收手。
可这帮外蒙古的“革命者”好像是革上了瘾,俨然忘了自己是如何发家,直接以人民的名义拒绝了工作组的建议。
而E国与外蒙古领导层的分歧主要存在于如何对待喇嘛和寺庙。
斯大林认为,为了抵抗小鬼子的侵略,外蒙古增加军费、扩充军队。
但是此时寺庙已经掌握了外蒙古绝大部分的财产,甚至还有一些蒙古牧民听从寺庙的要求,不参加外蒙古军队。
斯大林匪夷所思,怎么能让一个寺庙比一个政府更有话语权,外蒙古牧民怎么能把应该上供的税赋捐给整天无所事事、蛊惑人心的喇嘛?
书本网